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第一章 追尋一種預防的理念

第一章 追尋一種預防的理念

I. 前言
II. 以非特定菌斑假說(Nonspecific plague hypothesis, NSPH)為根據的治療
A. 減少牙菌斑
III. 特定菌斑假說(Specific plague hypothesis, SPH)
A. 非致病性的牙菌斑
B.與齲齒相關的牙菌斑
C.與牙周疾病相關的牙菌斑
IV. 以特定菌斑假說(Specific plague hypothesis SPH)為根據的治療


前言

牙齒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它是人體身上唯一不必代謝週轉的部位。一旦形成之後,牙齒基本上是堅不可摧的,我們從它們在化石紀錄或是法醫學的重要性就可見一般。然而就在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牙齒的完整性受到一種微生物的挑戰,這些攻擊相當嚴重,導致這種牙科的感染 (如齲齒和牙周病) 很快就變成人類最普遍的感染之一。這種牙齒損害的疫情,在蔗糖進入飲食圈中不久就席捲整個西方世界。因為有許多人為此深受其苦,醫學界當時就建議且開始一個速成的臨床醫師養成計畫來治療它。因之牙醫師成為第一個醫學的專科醫師。


Miller等學者在19世紀末期很快就指出細菌是人類齲齒的原因。但是當時他們無法確認有任一種特定的菌種會獨特地與齲齒相關,因此他們提出了這個觀念,就是: 居住在人類口腔中的所有菌種可以集體地造成齲齒。Miller指出齲齒通常發生在牙齒上會累積牙菌斑的區域,因此建議應該盡可能的將這些區域保持清潔。這個看法在現代被信奉於”牙菌斑控制(plague control)” 的旗幟之下。 G.V. Black接著在世紀交替之際,注意到牙齒上某些區域是不易產生齲齒的區域(就是那些唾液可清潔到的區域),並且建議移除齲齒時的窩洞修形,應該延伸到這些可以自我清潔的區域。

(到了1930和1940年代,Jay及Becks提出易患齲齒的病人應該限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的概念。因此牙菌斑控制(plague control)及飲食控制都成為牙醫師面對齲齒預防的重要觀念。1950和1960年代,飲水加氟及含氟牙膏也成為齲齒預防的的一部份。)


這個十九世紀的科學思維,所謂牙菌斑過度成長或是 ” 骯髒的嘴巴 (dirty mouth) " 是齲蛀的原因,主導了整個二十世紀的臨床作法。沒有什麼證據顯示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降低齲齒的盛行率有所價值。牙齒健康不良曾是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與越戰被軍隊拒絕的主要原因。蛀牙在當時非常普及,以致於任何一個人被發現沒有蛀牙時,他(她)是被視為具有某些稀有的基因特性使他不會蛀牙。其他99%的人口,則在一條既定的過程中,最後都無可避免地導致假牙一途 (的成為假牙一族)。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治療或修復因為這些感染造成的傷害的代價是極大的。在美國,1984年在牙科治療的花費是240億美元;1991年已增加到370億美元。這些支出使得齲齒的治療比治療糖尿病,關節炎及眼疾還要昂貴。放在這樣的經濟考量下,牙科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準備進入第二十一世紀之際,牙科醫療的花費引起相當大的關切。這個十九世紀的典範( 齲齒來自骯髒的嘴巴 ;我所稱的” 非特定菌班假說 “) 已經被證明不足以預防齲齒。牙菌班控制,延伸性預防,與潔牙 (委婉地叫做牙齒預防)等步驟,在避免齲齒這方面上是破產的。如果不是因為有了飲水加氟和含氟牙膏 (兩者都不在牙醫師的職掌中),現在可能還是會發生齲齒的大疫情呢。


在這本書中,一個著眼於特定細菌原因來預防與治療齲齒的新典範,特定菌班假說 (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SPH)),將被發展出來。SPH的治療策略與方法本身,提供了在第二十一世紀最符合經濟現實的做法;在全面醫療保險下,基本上應該去預防疾病的發生而非治療昂貴的疾病末期。沒有一個地方比牙科更適用這個原則,因為一顆牙齒可以先被治療很多次,然後最終還是拔掉再作假牙。

以”非特定菌班假說”(Nonspecific plague hypothesis NSPH)為根據的治療
牙菌斑被大多數的牙醫師視為是牙科疾病的原因。就這個論點看來,因為未認知到染病區與非染病區的牙菌斑之間有細菌學上的差異,因此這樣的差異也是不需存在的。這個對牙科疾病解讀的觀點我們將之稱為”非特定菌班假說”(Nonspecific plague hypothesis NSPH)。牙菌斑被視為是細菌的累積,它會產生多種刺激物,比如酸、內毒素、抗原以及硫化氫,這些物質會造成牙齒與其支持組織的溶解及/或發炎現象。


減少牙菌斑

在”非特定菌班假說” 之下,要控制牙科疾病,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消除細菌菌叢。假如這個概念可以徹底執行,如同在無菌動物的身上(將在第八章討論),則無論個體本身的基因是否傾向於容易致病或是飲食很有致齲性,理論上都不會有齲齒的發生。在無菌動物身上,即使有牙結石累積,甚至食物或毛髮的阻塞造成一些齒槽骨喪失的狀況下,其發炎性牙周疾病情況也很輕微 (其牙周發炎的情況也很輕微)。無菌動物提供了一種實驗的模式,顯示出沒有細菌存在與良好的口腔健康狀態是相關的。


在人體實驗中,要設計一個無菌的口腔環境是不可能的。盡可能減少細菌的量似乎是一個控制齲齒和牙周疾病較實際的方法。由於Miller發現牙齒的疾病多發生在牙齒上容易累積牙菌斑的區域;假如可以避免牙菌班在這些區域累積起來,那麼應該就不會有疾病的發生。而由於牙菌斑是無時無刻都在形成,那麼治療應該是全面地並且持續地進行才會成功。


像上述這樣一個無止盡的的治療需要,使得人們打消了使用強力抗微生物製劑的考慮。因為高頻率的使用這些製劑,隨之而來就會有負面的反應產生。在牙醫專業中,除了飲水加氟及含氟牙膏這兩個重要的例外,其他的化學製劑均不被建議使用在牙科疾病的治療上。取而代之的是把重點放在物理性的清創,例如洗牙、磨光打亮及牙線牙刷的使用,同時認為這些都是安全且有效的疾病預防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